(轉載於董家驊牧師的臉書)
華人教會過去對「實踐神學」(Practical Theology)這領域較陌生,我也是誤打誤撞闖進去的。因為華人讀這領域的人較少,因此過去有很多機會到世界各地不同神學院教課,期待在神學反思和信仰實踐中搭好橋樑。因為疫情,有機會透過線上的方式來教《實踐神學》,把原本 10-15 週,每週 3 小時的課,精簡到 4 次課程,每次 1 小時。歡迎大家轉發給有興趣的群組和朋友。在人類社會面對劇變之際,讓我們一起學習聆聽上帝的心意,探索如何在這時代與上帝同工同行。
進階閱讀:若對實踐神學有興趣,可以閱讀《二十一世紀門徒現場:實踐神學新探索》,有對這領域更深入的介紹和探討。
(我自認自己不是個好學者,在實踐神學的學術方面,大概只能做推廣普及的工作,期許為後進鋪好路,讓下一代能用華文教導書寫的實踐神學們有更大的空間發揮。)
董家驊(富勒神學院哲學博士)曾任石牌信友堂牧師,現為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著有《21世紀門徒現場:實踐神學新探索》。
課程大綱
- 啟蒙運動與實踐神學
- 啟蒙運動與影響
- 浪漫主義的回應
- 華人教會的借鏡
- 現代化社會與實踐神學
- 社會的異化
- 政府、大型跨國企業和市場經濟
- 對教會和神學的影響
- 華人教會的借鏡
- 工業革命與實踐神學
- 結構性社會問題
- 對社會處境的回應
- 華人教會的借鏡
課程大綱
- 什麼是「實踐」(praxis)?
- 實踐神學 = 教牧神學/應用神學?
- 當代實踐神學的發展
- 士萊馬赫(Friedrich D. E. Schleiermacher)
- 田立克(Paul Tillich)
- 雷西(David Tracy)
- 布朗寧(Don Browning)
- 安德森(Ray Anderson)
- 不同神學傳統之實踐神學共同的特色
- 福音派實踐神學的特色
- 重視聖經文本的權威性
- 強調三一上帝的臨在和行動
- 對處境的重視源自宣教使命的驅動
- 在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有成長空間
- 一個福音派實踐神學的定義
- 精簡定義:作主門徒
- 完整定義:從門徒群體當下的處境出發,藉著上帝的啟示,在聖靈中以各樣方式察驗基督在此時此地的行動,更新我們的心和行動,以參與在其中,朝向上帝終末的國前進
課程大綱
- 應用模式
- 代表人物
- 教牧現場
- 模式評估
- 關聯模式
- 代表人物
- 教牧現場
- 模式評估
- 詮釋模式
- 代表人物
- 教牧現場
- 模式評估
- 神學/德性模式
- 代表人物
- 教牧現場
- 模式評估
- 最佳模式?!
課程大綱
- 指認當下
- 探索處境
- 處境
A. 敘事維度:大敘事(meta-narrative)
B. 義務維度:社會和文化中的道德倫理
C. 需要維度:人類學,從人類的需要和渴望出發
D. 社會生態維度:從整體社會和整體生態的維度探討
E. 角色維度:角色和角色規範 - 處境中的實踐
A. 實踐所蘊含的敘事
B. 實踐所回應的情況
C. 實踐所造成的結果
D. 實踐所培育的德性
- 處境
- 神學反省
- 不同神學學科作為聆聽的管道
- 衛斯理四大神學支柱:聖經、傳統、理性、經驗
- 聖經的詮釋
- 聖經發揮的功能:規條、原則、典範、象徵世界
- 以提問聚焦
A. 上帝在這具體處境中做什麼?
B. 教會如何參與上帝的行動,彰顯上帝的心意?
C. 聖經中有哪些敘事、典範、原則和規條,能引導我們對當下實踐的想像和回應?
D. 教會傳統中有哪些神學論述可以被展開擴展來回應此議題?
E. 教會歷史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可供我們參考?
- 更新實踐
- 基督的實踐 Christopraxis
- 被改革和持續改革的教會
- 更新的三個層次:個人實踐、教會群體、面向社會
- 更新的六個面向:認知、情感、行動、人際關係、個人靈性、社會與政治意識
- 更新實踐的四個檢驗
A. 上帝優先性的檢驗
B. 連續性的檢驗
C. 方向性的檢驗
D. 務實性的檢驗 - 理念方向清楚,具體作法仍需智慧,需要按部就班地執行!
課程大綱
- 挑戰
- 家長式領導
- 扣帽子貼標籤文化
- 現代社會個人主義
- 框架
- 認知論的再思
- 實證主義(Positivism)
-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 實用主義(Pragmatism)
- 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
- 對話的基礎
- 三一上帝的形象
- 信任
- 對話的必要性
- 對話的三層次
- 培養對話的素養
課程大綱
- 前現代:啟蒙運動(18世紀前)
- 依賴傳統和接受既有的權威
- 相信人生有客觀存在的目的和社會有理想的秩序
- 現代性:啟蒙運動(18世紀~20世紀中)
- 強調主體性原則
- 理性主義
- 世俗主義
- 多元社會:「事實」與「價值」二分
- 後現代(歐美)/晚現代(華人社會)
- 德里達 「文本以外無一物」:肯定唯獨聖經
- 李奧塔「對宏大敘事存疑」:肯定唯獨信心
- 傅科 「權力就是知識」:肯定屬靈操練
- 多元社會中作為公共真理的基督信仰
- 紐畢真對西方世俗社會的批判
- 紐畢真教會作為「詮釋福音的群體」
- 提摩太・凱勒對使命教會的論述
課程大綱
- 科技把我們帶到何方?
- 科技樂觀派 vs. 科技樂觀派
- 科技是中性的?
- Neil Postman
- 網絡社會
- Marshall McLuhan
- Paul Levinson
- 科技對人類的影響
- 互聯網與電子裝置:消失中的界線
- 日益分化的同溫層中
- 神化人性
- 救贖敘事中的科技
- 更新的實踐
- 意識到科技對我們的影響
- 批判性反思我們「如何」使用的科技
- 審慎發展使用科技
- 主動與真實互動
- 以信仰實踐培塑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