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滕堡的夜鶯 — 作為聖詩詩人與音樂家的馬丁·路德

预览摘录

我們究竟是不是可以把路德稱為一位詩人?是不是可以把他稱為一位音樂家?或者,如果說是可以的話,那麼他作為詩人、作為音樂家的獨特價值又在哪裡?這一次講座,我就想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和大家看看,路德作為詩人與音樂家在歷史當中的一個形象,他所扮演的一個角色。

路德的音樂觀

在 1530 年寫給慕尼黑的宮廷樂長森福(Ludwig Senfl)時,他(路德)就寫到:「因為我們知道,惡魔厭惡音樂,也承受不住音樂。我要無愧地坦然說出,除了神學之外,沒有一種藝術可以與音樂相提並論,因為只有音樂才能與神學一樣,使人獲得安寧與喜樂之心。」森福是從 1530 年開始就一直與馬丁路德頻繁的通信,所以其實現在這些信件對於帮助我们了解路德的音樂觀,了解他在宗教改革當中賦予音樂的極其特殊的地位也是至關重要的文獻。

音樂與聖靈

(關於在Frau Musika裡與列王記下3:15有關的歌詞)路德好像在這裡就指出了音樂與聖靈之間的一個直接關係:音樂能夠將聖靈帶出。然後他在這首詩歌裡因此就說,「她使心靈寧靜寬厚,聖言與真理伴左右」。路德對音樂的這種理解當然在中世紀時並不是他自己的一個原創,顯然他與中世紀的音樂環境有很強烈的關係。例如像音樂與聖靈之間的關係,在廷克托里斯(Tinctoris?)的《論音樂》當中也都能看到很相似的一些描述。就是在他之前,天主教會便認為音樂是聖靈所賦予的。音樂是上帝的恩賜,而不是人類創作出來的一個產物;它不是一種創造(inventio)而是神的一種造物(creatura)。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是根據早期的天主教的傳統,而現在被我們稱為格里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的音樂。據說,它就是由聖靈傳授給教宗額我略一世(Pope Gregory I)的。現在收藏在聖加倫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aint Gall)的這幅畫(Powerpoint插圖),就能看到有一隻象徵著聖靈的鴿子站在聖額我略的肩膀上,對著他的耳朵好像在呢喃著一些什麼。而聖額我略只不過是成為了聖靈與記錄下的樂譜之間的一個橋樑,祂在告訴這個抄譜員讓他記下這個譜子。事實上,這個偉大的格里高利聖詠到底是誰寫的,我們到今天依舊並不是很清楚。由於這種認為音樂是直接來自於聖靈的信念,這部單聲部、無伴奏的格里高利聖詠在早期的天主教彌撒當中是只有僧侶和那些能夠受過特定訓練的唱詩班才能夠歌唱的。而一般的會眾就只能夠乖乖的坐著去聽。

路德與加爾文

我們剛才就講到了,路德的音樂觀其實是遵從了中世紀的傳統,但是他的實踐卻非常不一樣。他和加爾文不同。路德對於這種帶有世俗傾向的宗教音樂並不懷有任何的敵意,他甚至認為他可以將一些非常世俗性的歌曲進行改編。甚至是他把當時——按照我們現在說的《小蘋果》似的歌曲——進行了一種改編,把它淨化(進化?)成為了一種聖歌。路德他首先也認為音樂是具有一種掌控人的情感的一個能力,而擁有情感正好是人與動物之間一個最大的區別。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認為在崇拜的時候,所有會眾都應該有權利通過音樂直接讚美上主,而且最好是能夠用自己的母語。正如同他認為德國人就應該用德語去佈道,用德語去讀經文一樣,那麼普通的會眾也應該用德語去歌唱。不然的話,他說,就淪落到好像是模仿人的猴子一般一個可笑的境地了。

姜林靜

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現為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語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卡爾·施米特的文學批判、德語文學中的神學思想、德奧古典音樂與文學間的交互關係。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成立於1995年,是香港一所非牟利的學術研究機構,致力於推動基督教中國化及促進基督教與中國宗教的對話。
;